防线告急?3,200名工人罢工,波音防务业务面临挑战
波音稳步复苏之际遇罢工风波,商业飞机业务或成护城河
超过3,200名波音(NYSE: BA)员工周一在圣路易斯地区的防务工厂举行罢工,此前,国际机械师与航空航天工人工会(IAM Union)拒绝了公司提出的修改后合约。
这些IAM工会成员主要负责制造和维护军用飞机与防务系统,其中包括F-15EX战斗机和MQ-25“黄貂鱼”无人加油机。据《纽约时报》报道,该地IAM工会上一次罢工还是在1996年,当时的罢工持续了99天。
尽管波音股价今年迄今已上涨25%,反映出市场对其转型计划取得进展的乐观预期,但如今防务业务的罢工是否会对公司复苏造成实质性拖累,也引发了市场疑问。
波音防务业务有多重要?
从历史上看,波音的主要营收来源一直是商用飞机销售。但近年来,由于质量控制问题频发和生产延误,尤其是737 MAX危机,严重冲击了波音的商用业务。受此影响,波音的防务、航天与安全(BDS)部门在2024年首次成为营收结构中最大的组成部分。
下表展示了自2017年以来,BDS部门在波音整体营收中的比重持续提升的趋势:
年度 | 总营收 | 商用飞机 | 防务、航天与安全 | 全球服务 |
---|---|---|---|---|
2017 | 940亿美元 | 580亿美元 | 206亿美元 | 146亿美元 |
2018 | 1,011亿美元 | 607亿美元 | 232亿美元 | 170亿美元 |
2019 | 766亿美元 | 323亿美元 | 261亿美元 | 185亿美元 |
2020 | 582亿美元 | 162亿美元 | 263亿美元 | 155亿美元 |
2021 | 623亿美元 | 195亿美元 | 265亿美元 | 163亿美元 |
2022 | 666亿美元 | 259亿美元 | 232亿美元 | 176亿美元 |
2023 | 778亿美元 | 339亿美元 | 249亿美元 | 191亿美元 |
2024 | 665亿美元 | 229亿美元 | 239亿美元 | 200亿美元 |
(数据来源:波音公司)
2025年第二季度,BDS部门实现营收66亿美元,占波音季度总营收的近30%。不过,随着波音加快737 MAX和787 Dreamliner等热门机型的生产,商用飞机销售仍贡献了当季48%的营收。
假如波音能够持续稳定提升商用机生产能力,其未来的营收结构或将回归2017至2018年时期的格局——由商用业务主导。
尽管如此,BDS依然是公司稳定的利润支柱,今年以来也斩获了不少重大合同。今年3月,美国空军选定波音为下一代战斗机F-47的制造商。而几周前,美国太空军又授予波音一项价值28亿美元的合同,用于开发两颗战略级通信卫星,用于核指挥控制系统。
波音正在扩建圣路易斯的工厂,以支持F-47的生产。但由于该合同刚于3月签署,因此此次罢工预计不会对F-47项目造成实质影响。
波音具备更强的应对能力
2023年9月,位于西雅图的波音工厂曾爆发大规模罢工,导致737 MAX和777机型的生产全面中止。当时共有33,000名IAM工会成员参与罢工。据Anderson Economic Group估算,那次持续53天的罢工事件导致波音及其股东至少损失55亿美元的利润。
更糟的是,那场罢工发生在波音深陷另一场质量危机之际——年初一架阿拉斯加航空737 MAX因机身面板安装不当在空中破损,波音因此面临刑事指控风险,起因则是2018年和2019年两起致命空难。
相比之下,如今的波音明显处于更稳固的位置。今年5月底,美国司法部与波音达成了不起诉协议。同时,公司也在全力提升商用飞机产能。第二季度商用飞机交付量同比飙升63%。同时,波音的资产负债表不断改善,管理层预计公司将在第四季度实现正向自由现金流。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在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当被问及圣路易斯罢工事件时,波音CEO Kelly Ortberg表现得相当淡定。他表示,“此次罢工的规模远小于去年秋天的那一波。”
“我认为不需要过度担心这次罢工的影响,”Ortberg对分析师们说,“我们会妥善应对。”
投资者应关注的重点
如果说有哪个因素可以让投资者对这场罢工不那么担忧,那就是波音商用飞机产能的强劲回升。截至2025年上半年,商用飞机交付量同比增长60%。同期,商用飞机业务占总营收的45%,而BDS占比为31%。
只要波音能够持续提升商用机交付能力,其对防务业务罢工的负面影响就有望被抵消。话虽如此,投资者仍应密切关注事件进展,以评估其对公司复苏路径的潜在干扰。
本文由:投资之家 汇编自权威媒体及持牌金融分析师,版权归原作者和网站所有。
投资之家网站不对文中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负责。本文旨在信息传播与分享,不构成任何证券、金融产品或工具的邀约、招揽、建议、意见或任何保证,投资之家不为任何公司、券商、金融产品背书。投资有风险,客户应衡量自己所能承受的风险独立作出投资判断,如有疑问,请向独立专业人士咨询。免责声明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oneyhome.com/7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