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豪赌加密币,不如考虑这三只增长潜力股?
对于追求高回报的投机型投资者而言,加密货币看起来似乎是理想的投资选择,毕竟过去十年中,多数主流代币都带来了远超市场的涨幅。但历史回报并不等于未来保障,更何况许多加密资产的价格仍主要受舆情与炒作推动,而非稀缺性或其区块链背后的实用价值。
相比之下,与其重仓风险极高的加密资产,不如考虑一些高增长、具有基本面支撑的科技股。以下三家公司——Snap(NYSE: SNAP)、Lemonade(NYSE: LMND)与Aehr Test Systems(NASDAQ: AEHR),或许更值得投资者关注。
Snap:告别低谷,AI与AR助力广告复苏
Snap是Snapchat的母公司,2023年曾因多重压力陷入增长瓶颈:包括苹果iOS隐私变更带来的广告影响、来自字节跳动TikTok和Meta Instagram的激烈竞争,以及宏观经济的不利因素,使得其广告收入承压,北美市场的日活用户增长也陷入停滞。
但到了2024年,Snap强势反弹,营收同比增长16%,驱动因素包括:
- 海外市场的强劲扩张
- 针对苹果iOS政策推出的新一方广告工具
- 收费订阅服务Snapchat+的快速普及
- 基于AI的AR镜头(增强现实技术)
- “Spotlight”视频推荐功能的优化
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Snap的日活跃用户数(DAU)同比增长9%,创下4.6亿的历史新高。
虽然公司未发布更具体的指引,原因是预计关税与宏观因素将影响来自中国电商客户的广告投放,但市场普遍仍预期全年营收将增长9%至58.4亿美元,调整后EBITDA将增长6%。从2024年到2027年,分析师预计其营收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10%,调整后EBITDA的年复合增速则高达32%。
考虑到Snap目前市销率仅为3倍,调整后EBITDA市盈率29倍,在估值与增长兼具的情况下,若公司持续扩张,有望再次跑赢加密资产表现。
Lemonade:AI驱动的数字保险颠覆者
Lemonade凭借AI驱动的保险平台打入高增长市场,通过聊天机器人和算法极大提升投保与理赔流程效率,成为年轻一代和首次购买保险用户的热门选择。
公司最初只提供房主与租房保险,上市后逐步扩展至定期寿险、宠物保险以及车险等多类产品。为控制风险,Lemonade也将部分保单风险转移至大型再保险公司。
2023年,公司客户增长和在保保费增长速度放缓,主因是多州住宅与车险的费率审批延迟,迫使公司放缓新单发放,短期扩张受限。
但2024年,随着多项新费率获批,Lemonade重启增长节奏,AI定价模型获得更多州认可,公司也加大获客投入。到2025年第一季度,客户数同比增长21%至创纪录的255万。
分析师预计,2024至2027年Lemonade的营收将以41%的年复合增长率攀升,并在最后一年实现调整后EBITDA转正。以目前仅为今年营收4倍的估值来看,若Lemonade能持续扩大客户规模,其潜在回报有望超过许多加密货币资产。
Aehr Test Systems:隐形赢家押注SiC芯片测试设备
Aehr Test Systems 是一家生产半导体测试与烧录设备的公司,早在1997年就已上市,但直到2021年才因押注碳化硅(SiC)芯片测试设备而受到市场关注。
碳化硅芯片相较传统硅芯片拥有更高耐压、更强散热性能以及更高频率,因而被广泛应用于激光器、5G基站、雷达系统与电动车等场景。而Aehr正是少数几家能提供SiC芯片测试与老化设备的公司之一。
不过,由于电动车市场疲软、贸易关税造成延迟、以及低价产品占比上升等因素,Aehr在截至2025年5月的财政年度内营收有所下滑。但分析师预测,从2025到2027财年,公司营收将以22%的CAGR增长,调整后EBITDA将在2025财年转正,并在2026财年增长58%。
公司增长的催化因素包括:AI市场对其测试工具的日益增长需求、电动车市场逐步复苏、拓展至氮化镓(GaN)芯片与硅光子产品、以及国际市场拓展。以当前市销率仅7倍来看,随着AI与EV需求同步升温,Aehr或将迎来估值重估与上涨空间。
小结:不靠“币”,照样赢市场
虽然加密货币在过去十年取得耀眼成绩,但其波动性、缺乏稳定现金流和实用场景限制了长期价值。而本文提到的三家公司——Snap、Lemonade、Aehr Test Systems——均拥有扎实的基本面、明确的增长路径和合理的估值,为风险可控、潜力可期的替代选择。
对那些想把握科技浪潮、又不愿盲目追逐高风险加密资产的投资者而言,这三家公司或许正是你下一个值得深度研究的机会。
本文由:投资之家 汇编自权威媒体及持牌金融分析师,版权归原作者和网站所有。
投资之家网站不对文中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负责。本文旨在信息传播与分享,不构成任何证券、金融产品或工具的邀约、招揽、建议、意见或任何保证,投资之家不为任何公司、券商、金融产品背书。投资有风险,客户应衡量自己所能承受的风险独立作出投资判断,如有疑问,请向独立专业人士咨询。免责声明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oneyhome.com/7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