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停滞不前,Dell与Workday正加速崛起,投资者应重新评估持仓方向
英特尔(Intel,NASDAQ: INTC)的股价曾在2000年8月3日互联网泡沫高峰时期创下74.88美元的历史新高,彼时市值高达2,984亿美元。作为全球领先的x86架构PC与服务器处理器制造商,英特尔当时被认为是极具长期投资价值的科技巨头。
然而,如今英特尔股价已跌至约21美元,市值仅剩约945亿美元。股价的持续走低反映出公司净利润已连续六年下滑,并且在过去四年暂停了股票回购,2024年底更是宣布暂停派息。此外,英特尔已于去年11月被英伟达(Nvidia)取代,退出了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成分股行列。
英特尔令人失望的原因在于其在“先进制程竞赛”中落后于台积电(TSMC),在PC处理器市场上被AMD蚕食份额,错失了移动设备与人工智能(AI)市场的发展良机。更让投资者缺乏信心的是,公司在七年内频繁更换了四任CEO。
根据分析师预测,2024年至2027年期间,英特尔营收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仅为2%。虽然市场预计公司将在2027年恢复盈利,前提是最新的业务重整计划成功落地,但就目前23倍2027年预期市盈率的估值来看,这并不算便宜。
与其苦等英特尔转型成功,不如关注两家增长潜力更高、在未来两年内有望超越英特尔市值的科技公司:Dell Technologies(NYSE: DELL)与Workday(NASDAQ: WDAY)。
Dell Technologies:AI基础设施推动新一轮增长
戴尔是全球最大的PC、服务器及数据存储产品制造商之一。在截至2025财年(2024年2月结束)的数据中,公司51%的营收来自客户端解决方案业务(即PC与相关配件销售),另有46%来自基础设施解决方案部门,即服务器与数据存储设备销售。
虽然PC业务增长缓慢,但其基础设施业务受益于人工智能(AI)市场的迅猛扩张,展现出强劲增长势头。戴尔预计,未来几年AI专用服务器销售的增长将足以抵消传统PC、数据存储及非AI服务器业务放缓的影响。公司预期,到2026财年,其AI服务器业务将贡献至少150亿美元营收,占其整体销售额的15%。
这一增长势头也使戴尔成为Super Micro Computer之外,服务器市场中颇具吸引力的另一种选择。后者凭借液冷AI服务器打造出独特定位,而戴尔则具备规模与综合能力的优势。
当前戴尔市值约为797亿美元。分析师预计,从2025财年至2028财年,公司营收与每股收益(EPS)将分别以6%与15%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在当前仅15倍预期市盈率的基础上,若能如市场预期持续增长,其股价两年内有望上涨近30%,至147美元,届时市值有望达到约1,020亿美元。如果英特尔继续原地踏步,戴尔有望在2027年前超越其市值。
Workday:稳健SaaS领军者,AI升级带动盈利爆发
Workday最初是一家提供云端财务与人力资源服务的SaaS公司,随后持续扩展其人力资本管理(HCM)工具组合。从2015财年至2025财年(截至2024年1月),Workday的营收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7%。得益于近年来裁员与降本增效,公司在过去两个财年实现了盈利。
截至目前,Workday全球客户数量已超过11,000家,其中包括60%的《财富》500强企业。由于其解决方案既能帮助企业在经济扩张时高效扩张,也能在衰退期间协助降本增效,因此具有出色的抗周期能力。公司还不断通过生成式AI工具,进一步提升其HCM产品的智能化水平。
展望未来,分析师预测从2025财年至2028财年,Workday营收与每股收益将分别以13%与高达41%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虽然当前股价对应今年预期市盈率高达93倍,但这一估值水平可被其快速增长的盈利能力所支撑。
若公司如预期完成增长目标并保持当前估值水平,其股价在未来两年内有望上涨85%,达到每股506美元,市值将从当前的730亿美元攀升至约1,350亿美元。如果Workday持续高歌猛进,而英特尔的复苏迟迟未见成效,那么Workday完全可能在2027年上半年超越英特尔,成为更具投资价值的科技股。
总结:是时候放下对英特尔的执念了?
尽管英特尔曾是PC时代的代名词,但其在关键技术节点上的滞后、管理层动荡与市场错失,使得投资者必须重新审视其长期投资价值。相比之下,Dell凭借AI基础设施建设崛起,而Workday则借助SaaS与生成式AI工具在企业服务领域大展拳脚。这两家公司不仅基本面稳健,而且增长潜力明确,正吸引越来越多投资者目光。对于希望在未来两年内捕捉科技行业新兴领头羊的投资者而言,是时候考虑新的布局了。
文章编辑:投资之家,原文作者已于文中标注。
本站文章均汇编、翻译自权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对文中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负责。本文旨在信息传播与分享,不构成任何证券、金融产品或工具的邀约、招揽、建议、意见或任何保证,投资之家不为任何公司、券商、金融产品背书。投资有风险,客户应衡量自己所能承受的风险独立作出投资判断,如有疑问,请向独立专业人士咨询。免责声明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oneyhome.com/5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