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叫Quantum Computing,它真的在搞量子吗?

股价一年涨24倍,这家‘量子公司’是真突破还是虚火?

名字叫Quantum Computing,它真的在搞量子吗?

一家公司因量子计算概念而吸引了投资者的目光,它的名字也令人‘印象深刻’:Quantum Computing

在量子计算赛道上,一家名字极为“直白”的公司正引发投资者的强烈兴趣,它就是Quantum Computing Inc.(NASDAQ: QUBT)。看到这家公司名,你或许会忍不住想问:“它靠这个名字火起来的吗?”

玩笑归玩笑,Quantum Computing这家公司确实值得仔细审视——不仅因为它在过去一年内股价暴涨了2,400%,更因为其所描绘的科技愿景与其现实业务之间存在巨大落差。

接下来我们将拆解这家公司在人工智能(AI)领域所声称的“颠覆计划”,并评估它是否真的有能力实现那看似远大的愿景。

这会是下一个超级AI成长股吗?继续读下去,我们一探究竟。

表面看似光鲜亮丽的“量子计算”公司,背后却暗藏疑问

量子计算有潜力彻底改变计算产业格局,原因在于其底层架构的根本性不同。简而言之,传统计算基于二进制位(bit),每个位的状态只能是0或1。

而量子计算则使用量子位(qubit),它可以同时处于0与1的状态——这一现象被称为“叠加态”(superposition)。这使得量子计算在处理复杂计算任务方面具备理论上的强大优势。

目前业内公司正通过多种技术路径构建量子位:

  • IonQ采用“囚禁离子”方法,即通过激光将原子捕获并操控,使其充当量子位;
  • Rigetti ComputingD-Wave Quantum则分别依赖超导电路和量子退火技术来实现量子计算。

与上述技术路径不同,Quantum Computing声称其采用的是“光子量子比特”技术,即以光粒子(光子)为载体。这种方式理论上较电流或原子基础的方法更节能、且在大规模扩展上更具可行性,因为它不依赖极端冷却系统。

但深入一看,红旗四起:多项基本面问题浮现

在投资者被该公司“即将实现技术突破”的叙事吸引之前,有几个事实不容忽视:

  • Quantum Computing的前身是一家饮料公司,名为Innovative Beverage Group Holdings(IBGH)。该公司曾经经营饮料业务,但最终倒闭。其管理团队转而收购了一家名为QPhoton的小型企业,并将主营业务彻底转向量子计算。这一激进转型令人质疑其初心与专业能力。
  • 在过去12个月内,Quantum Computing的总营收仅为38.5万美元。虽然光子量子比特的概念具有吸引力,但从实际业务角度来看,Quantum Computing距形成任何实质性技术护城河还遥不可及。
  • 其微不足道的营收规模与缺乏验证的商业路径,暗示了公司未来可能面临资金流动性危机。目前来看,Quantum Computing基本依赖增发股票来融资维持运营,这一模式极其不可持续。

尽管如此,公司市值仍在一年内从5,500万美元暴涨至24亿美元,涨幅惊人。

估值脱离基本面,堪比互联网泡沫与疫情时期的投机狂潮

当前Quantum Computing的估值水平,甚至超过了互联网泡沫时期或2020年疫情期间股市狂热所推高的科技股估值水平。

名字叫Quantum Computing,它真的在搞量子吗?

未来五年,Quantum Computing的股价将走向何方?

综上所述,Quantum Computing目前在其宣称的光子量子计算技术领域几乎没有拿得出手的实质成果。缺乏战略合作伙伴、没有清晰的产品市场契合度,加上无法持续的资金支持路径,让人怀疑其所谓的“创新”更多只是概念炒作。

在高研发与高资本支出并存的量子技术探索阶段,如果公司无法拿下重大合作或实质订单,那它很可能不得不继续通过二级市场融资度日。而我认为,这种“转机”出现的概率极低。

在我看来,这只股票当前受到市场青睐的最大理由只有一个:它的名字“Quantum Computing”,本身就与当前最火的科技趋势高度关联。某种程度上,它更像是一场投资者盲目追逐概念叙事而忽视基本面的案例分析。

我的判断是:Quantum Computing未来几年很可能走向资不抵债,最迟在2030年前或将面临破产。另一种可能是监管机构对其展开调查,公司最终被迫退市。

无论哪种情形发生,我认为Quantum Computing的股东权益将会大幅缩水。因此,我对该公司在本十年末仍然具备有意义价值的可能性极为悲观。

📉 总结:

Quantum Computing的名字虽吸睛,故事虽美好,但当泡沫退去时,基本面的苍白将暴露无遗。在当前量子计算赛道快速演进、竞争激烈、资本成本高企的背景下,像QUBT这样缺乏技术护城河与真实市场能力的企业,很难在未来生存下来。

对投资者而言,这是一个关于“故事市值化”与“基本面回归”的典型警示。

本文由:投资之家 汇编自权威媒体及持牌金融分析师,版权归原作者和网站所有。

投资之家网站不对文中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负责。本文旨在信息传播与分享,不构成任何证券、金融产品或工具的邀约、招揽、建议、意见或任何保证,投资之家不为任何公司、券商、金融产品背书。投资有风险,客户应衡量自己所能承受的风险独立作出投资判断,如有疑问,请向独立专业人士咨询。免责声明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oneyhome.com/7405.html

(0)
上一篇 1天前
下一篇 1天前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