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航天产业拐点:SpaceX 霸权首次被撼动,Rocket Lab 剑指可重复使用火箭赛道

Elon Musk 和 Jeff Bezos 之间的“无声较劲”已经持续了十多年。
十年前的今天左右,Bezos 在两位“太空亿万富翁”的早期对抗中先赢了一局:Blue Origin 的 New Shepard 火箭完成了短暂进入太空后返回地球的成功着陆。当时,Musk 正试图让 SpaceX 的 Falcon 9 在海上驳船上着陆,而他在看到 Blue Origin 成功的陆地着陆后,立即调整策略,也完成了 Falcon 9 的陆地着陆。
在拿下陆地着陆后,他再度返回此前的目标,并在数月后完成了海上着陆。
接下来十年,SpaceX 不断证明其 Falcon 9 能够重复发射与着陆——迄今累计超过 500 次,而 Blue Origin 则以 New Shepard 偶尔执行太空旅游任务的节奏缓步前进。但 Blue 从未尝试进入轨道,也从未尝试海上着陆。
直到 2025 年。
2025:改变世界的一年
整整一个十年,SpaceX 都是太空产业无可争议的王者——全球唯一一家能够同时做到轨道级火箭发射与着陆的公司;也因此,它成为全球唯一能够真正重复使用火箭的企业,使其发射成本几乎接近可重复使用 Falcon 9 的“加油成本”。
超低太空运输成本让 SpaceX 可以大幅压低行业价格:
Falcon 9 的发射售价低于 7000 万美元,而且每次都是盈利的。
这也让 SpaceX 能以更低成本、更大规模建设 Starlink 星链业务,形成行业难以匹敌的成本护城河。
但今年,Blue Origin 终于看起来准备好正面对抗 SpaceX。
2025 年 1 月,Blue Origin 成功发射了旗下最新、也是首枚轨道级火箭 —— New Glenn。虽然首飞时它未能成功在自家海上回收驳船上着陆,但在 11 月 13 日(周四)的第二次尝试中,New Glenn 成功进入轨道并顺利海上着陆。
至此,全球终于出现了两款成功实现回收的轨道级可重复使用火箭,而且均来自美国、来自两家竞争对手。
“两家太空巨头”并肩后——第三位竞争者去哪了?
你可能会问:
我们不是应该已经有第三款轨道级可复用火箭了吗?
确实如此,而且也是来自美国。
除了非上市、无法投资的 SpaceX 与 Blue Origin 之外,上市航天股 Rocket Lab (NASDAQ: RKLB) 同样在研发轨道级可复用火箭——Neutron。
Neutron 本应在今年完成首次发射,但研发稍有延迟,目前预计最早在 2026 年 Q1 执行首次任务。
更戏剧的是,Blue Origin 与 Rocket Lab 之间似乎也存在一些“暗潮”。
在上周 New Glenn 成功发射时,它搭载的是 NASA 的两颗火星探测器,而这两颗探测器正是由 Rocket Lab 制造的。
但在整个发射前夕:
- Rocket Lab 在宣传中提到 NASA、提到 UC Berkeley,却完全不提负责发射服务的 Blue Origin;
- 同一时间,Blue Origin 在所有社交媒体中都反复提到 NASA 的有效载荷,却一次都没提是谁制造的探测器。
双方刻意“忽视彼此”的意味非常明显。
毕竟两者都在争夺“下一家 SpaceX”这一象征性的行业地位——谁能率先证明自己同时具备发射与着陆能力。
如今,这场较量已经分出胜负:
Blue Origin 赢了。
它成为最接近 SpaceX 的可复用火箭公司。
但领先能持续多久?
不过,现在的问题是:
Blue Origin 会在“非 SpaceX”阵营中保持领先多久?
给 Rocket Lab 再几个月时间,它极有可能成功发射 Neutron:
- 首次是“发射但不着陆”
- 随后将尝试首次海上回收
尽管 SpaceX 在可重复使用火箭领域仍领先整个行业“一光年”,但 Blue Origin 对 Rocket Lab 的领先优势也不过是两次成功着陆的差距。
作为目前三家公司中唯一一家公开上市、投资者可以直接参与的航天企业,Rocket Lab 有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缩小这一差距。
本文由:投资之家 汇编自权威媒体及持牌金融分析师,版权归原作者和网站所有。
投资之家网站不对文中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负责。本文旨在信息传播与分享,不构成任何证券、金融产品或工具的邀约、招揽、建议、意见或任何保证,投资之家不为任何公司、券商、金融产品背书。投资有风险,客户应衡量自己所能承受的风险独立作出投资判断,如有疑问,请向独立专业人士咨询。免责声明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oneyhome.com/820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