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亏损到估值125亿美元,AST SpaceMobile开启连接地球最后一公里

AST SpaceMobile:挑战地面通信格局的“太空基站”正加速成型

从亏损到估值125亿美元,AST SpaceMobile开启连接地球最后一公里

忘掉你对卫星电话的旧观念

在市场热切聚焦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的同时,一家总部位于德州的公司正悄然推进一项或将颠覆全球互联网接入方式的计划。

AST SpaceMobile(NASDAQ: ASTS) 正站在商业化空间蜂窝网络落地的前沿——这项技术能直接与用户口袋中的智能手机通信,无需额外终端或改装。

自2021年上市以来,AST经历了一段波动起伏的发展期。而进入2025年,公司迎来一系列关键突破,使得这一雄心勃勃的愿景逐渐清晰可见。以下是投资者必须了解的关于这只高关注度太空通信股的重要信息。

一项仍在推进中的宏图计划

AST SpaceMobile 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净运营亏损达6300万美元,主要由研发(R&D)与制造支出所推动。不过,这一数字如今拥有更关键的背景解释。

公司已与Ligado达成一项关键协议,获得北美地区超过80年使用权的45MHz中低频优质频谱,并通过5.5亿美元无追索权融资完成资金筹措。

这项突破性进展具有战略转折意义:它不仅为AST锁定一项核心稀缺资源,还提供了大量资本支持——在不稀释股东权益的前提下,化解了财务上的主要不确定性,为商业化路径扫清障碍。

有了这一支持,公司给出的业绩预期变得愈发可信:每季度网关设备订单预计达1000万美元,而2025年下半年将迎来首轮实质性营收激增,预计营收区间为5000万至7500万美元。AST目前正从技术开发向商业部署阶段顺利过渡,这不再是理论,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市场机遇被重新定义

全球移动通信市场在2024年创造了超过1350亿美元的营收,然而地理与经济障碍依旧使得数十亿人处于网络覆盖的“盲区”,尤其是在偏远和基础设施薄弱地区。

AST SpaceMobile 的愿景是让太空成为终极“基站”,实现覆盖全球的移动网络。其下一代Block 2 BlueBird卫星配置有2,400平方英尺的巨型通信阵列,带宽性能为上一代的10倍

这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对全球电信基础设施的根本性再定义——它解决了诸如乡村基站维护、5G密集化带来的高成本、自然灾害引发的通信中断等长期难题。

构筑壁垒,深化护城河

AST最核心的优势在于:可直接向普通智能手机提供宽带服务,无需专用终端设备。这意味着其服务可以实现与现有地面网络无缝切换,用户体验与传统移动通信完全一致。

如今,这一优势变得更具防御性。公司刚刚获得的长期L频段优质频谱资源,在监管与资源层面构建起高门槛护城河。而结合其日益增长的专利组合及与AT&T、Verizon等主流运营商的频谱共享协议,AST正加速构建难以撼动的领先地位。

不过,竞争压力正在加剧。SpaceX旗下的Starlink尽管目前仅实现短信直连功能,但其第一代星座部署已完成,展现了其强大的执行能力。若要挑战AST在卫星宽带的主导地位,Starlink仍需取得频谱许可并升级硬件。

与此同时,Lynk Global(SES投资的公司)也正迈入商业化阶段,这表明“直连手机”的太空竞赛已经全面打响。

估值呼唤长线视角

截至2025年6月中旬,AST SpaceMobile年初至今股价上涨81%,市值突破125亿美元。对于一家尚处营收起步阶段的公司来说,这一估值显然是为未来而定价。

传统卫星通信运营商如Iridium并不适合做参考,更合理的比照对象可能是早期生物科技或深科技公司——这类企业的价值评估取决于技术可扩展性与关键执行节点的成败。

如果AST能够顺利完成商用部署,并即使仅占据目标市场的一小部分,其当前估值很可能被视为保守。

未来的发射节奏将成为关键催化剂。AST预计将在未来6至9个月内完成5次轨道发射,首发将于2025年7月启动。目标是在2026年前实现美国、欧洲与日本的持续蜂窝宽带覆盖。若能按时完成,AST将正式从愿景走向现实,也将验证市场对其的估值预期。

风险依然存在,但上涨空间更具非对称性

看多AST SpaceMobile的投资逻辑已更为清晰:公司已解决资金与资源瓶颈,当前核心考验集中在运营执行层面。

最大的风险不再是融资问题,而是实体制造与技术实施。卫星制造极其复杂,任何发射失败都有可能拖延整个部署进程。同时,监管风险也可能上升,尤其是随着天文学界对“星链污染”与电波干扰的担忧愈发强烈。

尽管如此,对于高风险承受能力、并具备长期视野的投资者而言,AST仍是一项少见的非对称机会。该公司已跨越多重技术与资本壁垒,如今进入执行放量阶段。

一旦成功,这不仅意味着卫星宽带落地,更意味着全球通信架构的重新定义。这场变革,值得密切关注。

本文由:投资之家 汇编自权威媒体及持牌金融分析师,版权归原作者和网站所有。

投资之家网站不对文中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负责。本文旨在信息传播与分享,不构成任何证券、金融产品或工具的邀约、招揽、建议、意见或任何保证,投资之家不为任何公司、券商、金融产品背书。投资有风险,客户应衡量自己所能承受的风险独立作出投资判断,如有疑问,请向独立专业人士咨询。免责声明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oneyhome.com/6663.html

(0)
上一篇 2025年6月16日 上午4:27
下一篇 2025年6月16日 上午5:3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