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AI泡沫到价值回归:Palantir与UnitedHealth的未来对决
在当前的牛市中,成长股(growth stocks),尤其是与人工智能(AI)紧密相关的公司,一直是市场的领跑者。然而,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担忧我们可能正处于一场AI泡沫之中。
企业每年投入数千亿美元建设AI基础设施,估值飙升,循环融资现象频现,这一切都令人想起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往事。
在这场AI狂潮中,最受益的公司之一无疑是Palantir Technologies(NASDAQ: PLTR)。这家专注于为企业与政府机构提供AI数据决策软件的公司,其市值已从2022年底的134亿美元暴涨至目前的4500亿美元。
然而,也正因为如此,Palantir可能是最容易受到“泡沫泄气”冲击的个股之一。倘若AI热潮退潮,价值股(value stocks)或将在未来投资组合中重新占据主导地位。本文将探讨哪只被低估的价值股有望在2026年超越Palantir的市值。
Palantir还能在2026年继续攀升吗?
过去几年,Palantir的财务表现的确令人印象深刻。CEO Alex Karp 选择专注于产品改进,而非增加营销支出。这一策略取得了成效——公司第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48%,突破10亿美元大关;同时,运营利润率提升至46%,成本控制相对稳定。
Palantir业绩的核心驱动力来自其人工智能平台(AIP)。该平台允许企业在Palantir系统中嵌入大型语言模型(LLM),并通过自然语言进行交互,大幅降低了学习曲线,提升了用户粘性。
这不仅使企业更容易将Palantir融入日常运营,也帮助公司进一步扩大政府合同版图——例如今夏与美国陆军签订的100亿美元合同。
但股价或许已远远领先于基本面。Palantir目前的预期市盈率(Forward P/E)约为292倍,对于一家预计在2025年实现19亿美元调整后净利润的公司而言,这一估值极为高企。其市销率(P/S)超过100倍,同样令人担忧。
因此,尽管华尔街分析师普遍看好AI行业,但多数人对Palantir股票的评级仍为“持有”或“卖出”。其中位目标价165美元对应约3910亿美元的市值——低于当前水平。
笔者认为,在未来一年内,有一只被低估的价值股将有望持续上涨,甚至在市值上超越Palantir。
这只价值股或将在明年超越Palantir
今年以来,健康保险公司(Health Insurers)整体遭遇多重逆风,股价普遍承压,为价值投资者提供了机会。其中表现最值得关注的,莫过于UnitedHealth Group(NYSE: UNH)——这家同样吸引了价值投资大师Warren Buffett目光的巨头。
与其他保险商一样,UnitedHealth正面临医疗成本上升与使用率增加的双重压力。由于其既是保险提供商又是医疗服务商,这种“双重角色”使其利润受到显著挤压。
此外,整个医疗保险行业正处于监管高压环境中,而UnitedHealth尤其成为焦点。美国司法部正调查其Medicare Advantage(老年医保优势计划)的账单操作。如果被发现存在低估投保人应得保障的行为,公司可能面临数十亿美元的保费追回(clawback)。
再加上其保险及药品福利管理业务规模庞大,也使其成为反垄断调查与利润限制法规的潜在目标。
基本面改善与估值修复的双重契机
尽管面临短期挑战,UnitedHealth的基本面仍具备亮点。管理层在发布第三季度财报时上调了2025年业绩预期的下限,每股盈利预测上调0.25美元。
同时,管理层指出,市场对2025年盈利的分析师一致预期是合理起点,公司将通过调整定价与福利结构来优化Medicare Advantage项目。
更重要的是,公司旗下的Optum部门(医疗服务与数据科技业务)预计将在2027年起恢复利润率增长,当前与明年的成本吸收只是短期阵痛。
目前,UnitedHealth股票的2026年预期市盈率约为21倍,虽非极端低估,但已低于其过去五年平均水平。若监管或成本不确定性得到缓解,该估值有望重新扩张。
结合利润增长恢复与估值修复的双重动力,UnitedHealth的市值在明年底有望突破4000亿美元大关。
结语:从AI狂潮到理性回归
在AI热潮推动下,Palantir成为市场的明星,但其高估值也让风险积聚。一旦“AI叙事”降温,投资者可能重新青睐具备稳健现金流与确定盈利的价值股。
UnitedHealth股票的调整为价值投资者提供了布局良机——它或许不会像Palantir那样吸睛,却有望在2026年成为稳健增长的黑马。
本文由:投资之家 汇编自权威媒体及持牌金融分析师,版权归原作者和网站所有。
投资之家网站不对文中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负责。本文旨在信息传播与分享,不构成任何证券、金融产品或工具的邀约、招揽、建议、意见或任何保证,投资之家不为任何公司、券商、金融产品背书。投资有风险,客户应衡量自己所能承受的风险独立作出投资判断,如有疑问,请向独立专业人士咨询。免责声明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oneyhome.com/797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