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的万亿梦:这家流媒体巨头如何布局市值翻倍之路?
自2018年苹果公司首次突破万亿美元市值大关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陆续跻身这一“万亿俱乐部”。截至目前,已有10家在美股上市的公司达成此项成就,随着全球经济持续扩张,这一数字仍有望不断攀升。
然而,预测下一个“俱乐部成员”并非易事。比如,很少有人预见到Nvidia会在2023年突破1万亿美元市值,而这一切都得益于生成式人工智能(AI)的突破性进展。如今,Nvidia的市值已高达3万亿美元。
目前,有一家企业正将目光瞄准这一目标,其管理层坚信,到2030年,它有望晋升至这一市值殿堂。虽然企业经营并不应以股价为唯一导向,但这家公司采取了系统化的盈利增长战略,若能持续兑现,其股价翻倍、突破万亿美元市值的目标并非遥不可及。这家公司正是 Netflix(NASDAQ: NFLX)。
全球最大媒体公司
截至撰稿时,Netflix的市值已达到约5000亿美元,稳居全球最大媒体公司之列,远远领先于传统媒体同行。Netflix的优势在于,它不依赖于那些不断萎缩的传统业务,比如线性电视网络。这一转型,使其实现了相对稳定的营收增长。
正如前文所述,Netflix在业务扩展上采取了系统性的方法。作为一家以订阅制为核心的企业,Netflix拥有直连用户的管道,营收具有高度可预测性。其内容支出安排较为超前,通常通过长期版权许可和自主制作的方式进行,因此能够提前设定每年的运营利润率目标,并且几乎年年都能精准实现。
结果就是,Netflix的运营利润率从2019年的13%,增长至2024年的26.7%。对于2025年,管理层定下的目标是29%。其2024年第一季度利润率甚至已超出目标,并预计第二季度还将进一步上升,尽管下半年成本增加或将对利润构成压力。
持续扩大运营利润率,是Netflix实现万亿市值的关键。管理层预计,从2024年到2030年,其收入将实现翻倍,而营业利润将增长三倍。这意味着到2030年,Netflix的运营利润率需要提升至40%左右,较2025年的目标提升11个百分点。考虑到Netflix过去每年平均提升约2个百分点的历史表现,这一目标并非空中楼阁。
强劲自由现金流提供增长底气
Netflix的增长潜力还体现在其强劲的自由现金流表现。在经历多年大举借债投入原创内容后,公司自2022年起再次转为现金流为正。2023年,Netflix实现自由现金流69亿美元,预计2024年将增长至80亿美元。
这些资金为公司提供了更大灵活性:可继续投资内容制作或并购扩张,亦可通过股票回购等方式回馈股东。
不过,Netflix通往万亿市值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未来仍面临重大挑战。
万亿征途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近年来,Netflix对其战略进行重大调整——推出带广告的低价订阅层。这一新模式在早期取得不俗反响,公司也计划将广告技术“自研化”,以提高广告单元的投放效果并改善广告业务的经济效益。管理层预计,广告营收在2025年将实现翻倍,并有望在2030年增长至90亿美元。
然而,这一战略调整也带来了两个核心挑战:
首先,与订阅收入不同,广告收入的可预测性较低。广告销售高度依赖经济周期,一旦遭遇宏观经济放缓,将直接影响这块新业务。
其次,Netflix需在广告支持层与无广告订阅层之间寻找平衡。管理层仍然预计,未来较长时间内,无广告订阅层将是公司营收和增长的主要来源。为了保持广告与非广告订阅用户的营收平衡,公司势必继续提价。
问题在于,如今的流媒体市场已不再是Netflix一家的“独角戏”。当价格上涨触及用户的心理阈值,消费者可能会转向其他平台。即使Netflix不断增加内容预算,边际价值也难以持续吸引所有用户接受更高价格。
因此,到2030年,Netflix的广告层可能成为其业务中更具价值的一环。每一位观看广告的用户所产生的边际收入,可能比单纯的订阅费用更高。但这也意味着收入波动性上升,进而增加达成利润率目标的难度。
结语:盈利能力是关键,估值水到渠成
尽管Netflix面临多重挑战,但其设定的目标依旧显得现实可行。只要管理层继续专注于“实现两位数营收增长、逐年提升运营利润率”的核心财务策略,那么市值突破万亿美元只是时间问题。
根据管理层的预测,要将营业利润提高三倍,Netflix到2030年需达到约32倍的市盈率,这一估值水平远低于其历史平均水平。因此,市场给予这一估值并非天方夜谭。
当然,公司不应一味追求市值数字,而应专注于稳健的财务战略,让市场自然赋予其应有的估值。
本文由:投资之家 汇编自权威媒体及持牌金融分析师,版权归原作者和网站所有。
投资之家网站不对文中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负责。本文旨在信息传播与分享,不构成任何证券、金融产品或工具的邀约、招揽、建议、意见或任何保证,投资之家不为任何公司、券商、金融产品背书。投资有风险,客户应衡量自己所能承受的风险独立作出投资判断,如有疑问,请向独立专业人士咨询。免责声明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oneyhome.com/5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