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在动荡市场中稳步前行,增长潜力仍被低估
引言
Goldman Sachs(纽交所代码:GS)作为美国大型投资银行代表之一,在2024年市场动荡的背景下展现出强劲的韧性。该公司年内表现优于大盘标普500指数(SPY)以及金融板块指数(XLF)。尽管当前相对表现已属强势,我认为高盛仍有可观的上行空间。
公司近期财报显示,在客户纷纷通过衍生品对冲风险、寻找投资机会的背景下,其交易业务在动荡市况中表现突出。此外,有消息指出,美国监管机构或将放宽对大型银行的资本要求,这将释放更多资产负债表空间,为盈利增长提供额外动力。基于此,我继续维持对高盛“买入”评级。
股价表现概览
在进入正文之前,先看一下股价表现:截至目前,高盛年初至今已实现超过8%的股价回报,远优于整体金融板块,且明显跑赢标普500指数后者几乎持平。
最新财报亮点
高盛于4月23日发布了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营收与每股收益均显著超出市场预期,公告发布后股价上涨近2%。此次财报的两大亮点是股票交易业务与资产与财富管理(Asset & Wealth Management,简称AWM)业务。
如下图所示,高盛的股票交易业务同比增长27%,其中融资和中介业务各占一半。所谓中介业务,实质上是做市业务,即为客户撮合交易、赚取买卖价差。在市场波动加剧时,价差拉大,做市商的盈利能力随之上升,这一业务表现尤为亮眼。
公司指出,本季度收入主要由股票衍生品交易驱动。由于衍生品本身更为复杂、流动性较低,因此交易这些产品往往利润率更高。高盛不仅涉足交易所交易期权等标准化衍生品,还涉及场外(OTC)定制化衍生品,其交易对手可直接协商合约条款。本季度交易业务的强劲表现再次验证了高盛在市场不确定性下的防御性特征。4月期间,市场大幅波动,波动率指数VIX一度接近60,投资者纷纷转向高盛进行头寸调整和风险对冲,助推其业绩大幅超预期。
除了交易业务的激烈波动,AWM业务的稳健增长同样值得关注。尽管该板块整体营收同比下降3%,主要由于持有的公私募股权投资的市值调整所致,但从经营层面来看,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两项业务的手续费收入分别增长7%和13%。AWM板块是高盛打造可持续收入结构的关键组成部分。
作为一家传统上依赖市场活跃度的投行,高盛在IPO、债券发行等投行业务中依赖交易机会。而股票与FICC(固定收益、货币与大宗商品)部门更直接依赖市场交易活跃度。然而,AWM业务采用资产管理规模(AUS)为基础的收费模式,相对更具稳定性。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AWM业务管理资产已达近3.2万亿美元,较五年前的1.8万亿美元大幅增长。
资产管理业务的本质是基于咨询与管理资产所收取费用,资产规模越大,带来的营收越多。这一收入流成为高盛相较于市场波动更稳定的营收“地板”,在交易淡季或并购活动低迷时提供业绩支撑。AWM板块的持续扩张增强了我对高盛未来业绩稳定性的信心,也成为支撑“买入”评级的重要基础。
利好监管改革将释放潜力
5月15日,包括路透社在内的多家金融媒体报道称,美国监管机构正准备宣布一项近几十年来最大规模的银行资本要求下调政策。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监管机构出台了一系列资本充足率规则,要求银行保留更多资本应对潜在经济冲击,保护整个金融体系稳定。
这一系列举措虽然合理,但长期以来也对银行业务形成制约。由于需要保留大量冗余资本,银行的放贷能力和开展诸如美国国债交易等活动受到限制。摩根大通CEO Jamie Dimon等华尔街高管近年来频频指出,过度监管促使大量信贷需求流向监管较少的私募信贷市场,这反而提升了系统性风险,因为这些市场缺乏透明度。
如果此次政策调整属实,高盛的资产负债表约束将有所缓解,使其更有能力将资本投入到提升每股收益(EPS)的项目上。例如,公司曾表示在超高净值客户贷款业务中仍存在巨大渗透机会,这是未来重要的增长点之一。
监管改革一直是投资者在考虑特朗普再次当选总统可能性时所期待的关键政策之一。如今看起来,这种改革似乎即将到来。我认为,这是高盛未来继续实现业绩增长和提升回报率的核心驱动因素之一,进一步增强了我对其“买入”评级的信心。
风险因素
从根本上讲,高盛是一家高度依赖市场活跃度的公司,其收入来源包括并购交易、首次公开募股(IPO)以及各类资本市场活动。市场波动短期可能带来交易机会,正如本季度财报所体现,但长期的不确定性最终将抑制投资、并购与IPO活动,这对高盛构成压力。
近期,部分关税政策有所回撤,但我认为市场仍存在突发负面因素的风险。虽然政策回调改善了一定预期,但与年初相比,市场参与者的信心和确定性总体仍处于较弱水平。
结论
综上所述,我维持对高盛“买入”评级。公司在动荡市场中表现稳健,交易业务在第一季度交出亮眼答卷,AWM业务的持续扩张也为整体业绩提供稳定支撑。在即将到来的监管利好推动下,高盛未来具备更大增长潜力,是投资者值得关注的核心金融资产之一。
文章作者:Perseus Perspectives
文章编辑:投资之家,原文作者已于文中标注。
本站文章均汇编、翻译自权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对文中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负责。本文旨在信息传播与分享,不构成任何证券、金融产品或工具的邀约、招揽、建议、意见或任何保证,投资之家不为任何公司、券商、金融产品背书。投资有风险,客户应衡量自己所能承受的风险独立作出投资判断,如有疑问,请向独立专业人士咨询。免责声明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oneyhome.com/5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