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谁创了历史新高?
你猜猜看,哪家公司最近创下了历史新高?
虽然文章标题已经剧透了,答案正是全球最大的农业机械制造商——Deere & Company(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DE),总部位于伊利诺伊州莫林市。
这家常被乡村歌曲提及的企业在本周创出股价历史新高,年初至今涨幅接近25%。
考虑到我们面对的是一家高度周期性的企业,而当前宏观环境充满挑战,这样的表现相当令人印象深刻:
- 贸易战担忧依然存在
- 通胀居高不下
- 高利率压制大宗设备的可负担性
- 农产品价格承压
- 地缘政治紧张影响农业贸易流
- 总体经济周期疲软仍未改善
- 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Deere逆势而上。
自2021年以来,由于周期性逆风股价表现横盘,如今的突破让其过去十年总回报超过590%,远远跑赢标普500指数同期231%的总回报。
可以想象,我对这一走势非常满意。
当然,作为几年前在175美元买入的投资者,我乐见其涨幅。但更重要的是,我在去年11月给予Deere“强烈买入”评级,尽管当时公司指引疲弱,市场情绪低迷。
我当时的观点强调:
尽管短期内高利率和疲软的农业基本面持续施压,Deere在库存管理和运营效率方面的主动作为,为下一轮周期复苏打下了坚实基础。
再加上二手设备市场出现企稳迹象,未来宽松货币政策及农业需求改善可能带来利好,我认为Deere正处于强势复苏的起点。
归根结底,关键在于风险/回报比。
由于股价多年横盘,投资者已消化大量利空。如今,即便坏消息仍在,股价却开始反弹,这往往意味着底部确立。
因此,本文将对投资逻辑进行更新,解释为何若周期增长预期触底,Deere将拥有强劲的增长潜力。
第二财季表现不佳,但不算太差
Deere公司2025财年第二季度的表现可谓乏善可陈。
如下图所示,公司设备销售同比下降18%,净利润同比下滑24%,主要由于净利润率降低。稀释后每股收益(EPS)下降22%,但回购缓解了部分盈利下滑带来的冲击。
我们重点来看其“大型农业设备部门(Production & Precision Ag)”,这是我常说的“大农机”部门,涵盖公司最大型的设备。该部门净销售额下滑21%,营业利润下降近5亿美元。
需求疲软显而易见,其中销量和产品组合下滑贡献了6.1亿美元的负面影响,仅部分被提价和降本所抵消。
“小型农业与草坪设备部门(Small Ag and Turf)”的销售下滑6%,但营业利润基本持平。其原因在于,销量下降被售价上涨、质保成本下降、生产成本降低和运营费用节省所抵消。
然而,“建筑与林业部门(Construction and Forestry)”情况更为严峻,销售额下降23%,营业利润从去年同期的6.68亿美元下降至3.79亿美元,受销量和售价双重下滑拖累,利润率承压。
这些是坏消息。
但好消息是,在财报电话会上,公司表示三个主要业务部门表现均好于预期。
管理层指出,业绩超预期的主要动力是北美大型农机市场销售量强于预期。同时,公司工厂保持高效运作,实现更高产能且未遭遇中断。
更重要的是,Deere过去几个季度持续调整产量以匹配需求下滑,成功维护了利润率和经销商库存水平。
关于关税,公司披露截至5月中旬的最新估算:关税可能导致成本增加超过5亿美元,其中包含中美互征关税的调整影响。
虽然这是利空消息,但值得注意的是:Deere约80%的美国整机销售来自本土制造产品,75%的零部件也在美国本土采购。
最大的风险集中在从欧洲采购的中型拖拉机及筑路设备,以及来自墨西哥和欧洲的零部件。尽管这些风险短期难以规避,但好在这些关税仅影响其最赚钱的“大型农业部门”的四分之一。
另外,Deere已积极推动产品获得USMCA协定(美墨加协议)下的关税豁免或农业专用产品豁免认证。原本无需申请的例外,如今在贸易战背景下成为缓解关税风险的重要手段,目前大多数受影响整机与零部件均已认证成功。
当然,也有部分业务难以规避风险,特别是一些位于海外的建筑与林业设备业务。并非Deere过度扩张,而是其并购策略带来的自然结果——而这一策略长期来看是极其成功的。
例如二战后,Deere收购了德国Lanz公司,从而建立了其在欧洲市场的牢固基础。如今,它还拥有德国Wirtgen公司和Kemper等小型收割设备制造商。
虽然目前这些海外资产因关税带来挑战,但它们依旧是Deere长期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管理层信心所在。
Deere的未来依然光明
Deere长期以来专注于高端市场,这一直是其增长的核心支柱。除了生产高质量拖拉机,技术是其脱颖而出的关键。
在自动化领域,公司已深耕二十余年,代表技术包括AutoTrac、Starfire以及近期整合了SpaceX/Starlink卫星连接的全自动驾驶技术。
这些创新带来强大的定价能力,使其保持行业领先的利润率。即便是同样布局高端市场的竞争对手AGCO,也从未追上Deere的利润水平——尤其在最近的周期下行中,Deere仍能维持双位数运营利润率。
未来这一优势或将延续。Wirtgen投资成果已逐步显现,在慕尼黑的最新行业展会上,公司展示了一系列新技术,包括筑路系统、高性能发动机、导航系统和多机协同解决方案。
Deere CEO John May表示,这些跨部门的技术整合完美契合其自2020年推出的“智能工业战略”。
该战略核心是以客户在其细分行业中从事的具体作业为出发点,提供定制化、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解决方案,也提升了资本效率。
尽管这些技术与战略至关重要,但在短期内,更直接影响股价的是全球农业形势的发展。
这也是本文最令人振奋的部分:公司表示农业环境正在趋于稳定,尽管盈利能力仍承压。
公司指出,虽然贸易不确定性仍影响客户情绪,但农产品价格已有企稳迹象。这一趋势源自全球库存极低、消费高于预期、产量低于预期的三重因素。
以芝加哥玉米期货价格为例,年中价格触底,目前已高于疫情前平均水平。
除去中国,全球谷物与油籽的库存消费比接近20年低点,供应极紧,容错空间极小。下图(数据来源:Nutrien)亦证实了这一点。
在这种环境下,任何供应好转或需求上升都有可能迅速推高农产品价格。
更妙的是,不止Deere乐观,普渡大学商业农业中心与CME集团联合发布的农民信心指数也大幅上升。
价格回暖之外,成本下降也为农民带来利好。Deere指出,尽管农资成本仍高于长期均值,但已连续三年下降。此外,美国100亿美元紧急商品援助计划下,已有75%的款项发放,极大改善了农业端流动性。
新近与英国达成的贸易协议也将美国农业商品与生物能源产品推上政策焦点,有望带动新增需求,支撑价格,这对Deere构成正面推动。
在国际市场,公司看到巴西玉米和大豆盈利改善、设备需求上升、产量提高的积极信号。尽管欧洲依旧疲软,但这些国家可能成为未来向中国供应的核心力量,需求增长前景可观。
基于上述种种,公司更新了全年业绩指引,预计净利润为47.5亿至55亿美元,经营性现金流不低于45亿美元。
该预期涵盖以下假设:
- 建筑/林业及小农机销售下滑最多15%
- 大农机销售下降15%-20%
- 北美建筑设备行业整体销量下降约10%
- 北美大农机行业销量下降达30%
约翰迪尔的股东价值:从低谷中寻找上涨动能
在投资领域,关键往往不在于数字的绝对值,而在于“二阶导数”——也就是趋势的变化速度。简单来说,变化的速度本身才是决定市场方向的核心。
尽管全球农业仍处于下行周期,但市场只需听到“情况正在趋稳”这一好消息,就足以推动资金重新流入约翰迪尔(Deere)。
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一轮大牛市之后的增长放缓:虽然好消息可能还会持续几个季度,但市场往往已经在“利好中卖出”,预期需求将逐步放缓。
这也导致在反转初期,对某些股票的估值变得困难重重。
目前,美国农业设备龙头迪尔的市盈率为23.5倍,远高于其过去20年14.4倍的平均水平;即便是过去10年的均值也仅为16.1倍,因此也难以提供有力参考。
推动股价走高的关键,在于盈利预期的提升。
六个月前,分析师曾预计迪尔在2027财年的每股盈利(EPS)将达到31.40美元。而现在,这一预测已下调至25.00美元左右。
如果按照20倍市盈率对原先预测进行估值,合理股价应在630美元左右,甚至比我此前设定的600美元长期目标还要高出30美元。
我认为,如果农业基本面出现见底迹象,并随后出现上行动能,迪尔完全有可能实现34至35美元的EPS,对应股价大约在700美元,比当前股价高出36%。
因此,在维持600美元目标近三年之后,我正式将长期目标上调至700美元。
尽管迪尔在当前市场环境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但我依然看好其长期前景,并准备在回调时继续加仓,特别是考虑到它稳健的分红增长能力。
迪尔拥有A评级的资产负债表,自2020年以来其股息几乎翻倍。虽然在经济低迷期保持股息稳定,但在盈利增长期始终会按比例提高股息。
目前1.3%的股息率看起来可能并不惊艳,但考虑到其仅30%的派息率和过去五年15.3%的复合年增长率,这一表现颇为可观,若农业需求回升,该趋势大概率还将持续。
此外,公司在过去十年中回购了17%的股份,显著提升了每股价值。
综上所述,我从未后悔买入迪尔,我也极不认为未来几年会改变这一观点。
投资总结
尽管迪尔2025财年第二季度业绩疲软、宏观环境仍具挑战,但其股价突破历史新高,并非毫无道理。
不仅因为我早在175美元时就已建仓,更因为推动股价上涨的基本面强化了我的投资信心。
迪尔在周期下行期展现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经营效率,其优势来源于积极的库存管理、强大的定价能力以及技术领先地位。
随着农作物基本面改善、全球粮食供应趋紧、市场稳定迹象增加,迪尔有望迎来关键性转折。
短期内仍需警惕建筑和国际市场的压力,但从风险与回报角度看,目前的估值仍具吸引力。
因此,如果我们确实接近农业周期底部,我将继续坚定持有,并维持“强烈买入”评级。
投资逻辑的风险因素
我上述观点的核心风险包括:全球农产品价格持续疲软、贸易紧张局势加剧(导致原材料成本上升或出口受限)、以及高利率持续抑制农机设备的可负担性。这些因素可能迅速终结当前上涨趋势,并引发20%-25%的回调。
不过就我个人而言,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我会毫不犹豫地继续加仓。
文章作者:Leo Nelissen
文章编辑:投资之家,原文作者已于文中标注。
本站文章均汇编、翻译自权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对文中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负责。本文旨在信息传播与分享,不构成任何证券、金融产品或工具的邀约、招揽、建议、意见或任何保证,投资之家不为任何公司、券商、金融产品背书。投资有风险,客户应衡量自己所能承受的风险独立作出投资判断,如有疑问,请向独立专业人士咨询。免责声明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oneyhome.com/5258.html